李夏冬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将达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纳入全市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第422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频对接争取支持。为加快推动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能力,2022年8月4日,市科技局向市委、市政府呈送了《关于申请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关事项的请示》。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要求,同年8月22日,市政府向省科技厅递交了《关于恳请支持达州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函》,文件表示拟确定渠县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大竹、开江为示范区、辐射区),市科技局先后6次赴省科技厅汇报对接,10月8日,省科技厅正式批复支持我市争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根据创建进展和成效,择优向科技部推荐。
(二)迅速行动专班推进。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机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运行机制、实施方案、重大项目落地等有关事项。同时,市科技局专门指定一名分管副局长和一名工作人员长期入驻渠县指导创建工作。核心区渠县抽调县科技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精干力量组成创建专班,专项推进园区建设,并制定了《2023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任务清单》。
(三)规划引领提升能级。聘请四川农业大学重新编制渠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推动现代农业园与农业科技园有机结合,初步形成“农高芯谷、农高匠谷、产业园区”的“两谷一园”功能片区。依托现有规划成果,积极对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农科院等三方机构,筹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编制,规划建设全要素赋能示范区、全链条创新示范样板区、共同富裕先导区,引领园区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目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已经完成初稿,预计9月中旬前完成规划编制。
二、园区现有基础
(一)坚持优势“强园”,产业链条更加通畅。渠县享有“中国黄花之乡”,已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主要以黄花和粮油两大主导产业为主。目前,全县黄花种植面积超10万亩,建有黄花新技术示范基地5252亩,年产鲜花总量达15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同时,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黄花产业发展,从新品种培育到种植,再到产品深加工,已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黄花全产业链发展布局,黄花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泰国等地。在粮油方面,园区以稻油轮作、粮经套种、种养循环为路径,打造了以稻油、稻渔、油菜洋芋、大豆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共生的粮油产业集群,粮食种植面积近6万亩,总产值近4亿元。此外,大竹县作为示范区,已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建有优质糯稻基地2.5万亩,辐射带动种植7.35万亩,发展有醪糟、糯米粉、米汁饮料等100余个规格产品,糯稻产业综合产值达10.38亿元。园区苎麻种植面积8525亩,辐射带动发展13.5万亩,年产苎麻2万吨,园区总产值8.64亿元,在高品质苎麻针织纱线市场占有率约30%。香椿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椿芽8500吨,香椿酱等加工品1600吨,发展20多种包装系列产品,园区总产值达5.43亿元。
(二)坚持科技“兴园”,创新动能更加澎湃。渠县、大竹、开江三地园区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建有(谢华安)院士科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平台26个,搭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各类创业平台26个,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等31家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专家工作站49个,致力于粮油新品种选育推广,目前三地共投入科研经费8286.55万元,承担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0项,获得授权专利50余项,古賨贡米、“渠县大米”、菜籽油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个,建立粮油产品科技示范基地5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3个、新技术6项,创新能力指数持续增强。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截止目前,共入驻企业超200家,其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在全市科技型企业整体占比近20%,2022年区内企业产业营收83.57亿元。
(三)坚持基础“夯园”,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三地紧紧围绕“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思路,通过财政奖补、业主投入、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等方式,实施农田水利、公路建设、农机设备、物流配备、电网建设等多项工程,完善园区基础配备设施。成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配套落实无人机、收割机等农机装备,开展机防、机播、机收社会化服务,水稻、油菜等主导产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围绕主导产业,分别建有现代粮油加工物流园,配套1万吨生物保鲜黄花、10万吨大米、3万吨醪糟、5万吨智能化速冻汤圆等近10条加工生产线,打造了容量5万吨的糯稻烘干、脱壳、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烘干初加工中心,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四)坚持创新“活园”,联农带农更加有力。充分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大园区小业主”“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等多种经营模式,吸纳园区80%以上农户进入产业链,农户通过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土地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收益二次分红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成立村级劳务服务中心,建立入股农民和脱贫户优先享有务工权的激励机制,组织农户参与项目开发、产业发展和经营管理,户均增收3600元。并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鼓励有能力的农户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农家乐、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鼓励各村和龙头企业联合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成功举办李子花节、首届蜂糖李采摘节等旅游节,吸引游客超过20万余人,拉动消费,真正使农民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之中,实现“以节促销、以节促游、以节富民”。同时,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的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稻之源”现代农业主题公园公园、美丽休闲乡村、稻香小镇,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五谷丰登台、婚纱拍摄等农旅融合示范基地,进一步丰富当地农户就业手段,带动农户持续增收,2022年,园区农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以上。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高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完成园区规划和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提高创建成功率,力争在今年9月完成规划设计,并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要求,及时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纳入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全方位对标补短。对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加快补齐大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不强,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不足等短板。着力做大做强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依托院士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梯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以谢华安研发创新团队为引领,加大省市重点实验室、种业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实施省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0个以上。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繁优609”等水稻新品种繁育与应用、大米蛋白加工等涉农科技计划项目包装,全力争取更多中央、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核心区国有平台公司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参与园区建设,全力保障园区建设资金所需。
最后,感谢您对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达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8月30日
(联系人:农村社发科 冉天,联系电话:18723559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