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春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第154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全市R&D投入14.8亿元、增长49.5%,增速居全省第四位;技术合同登记额2.56亿元、增长131%,增速居全省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540亿元、增长32.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12.8亿元、增长79.7%,增速居全省第四位。2022年上半年,达州市组织申报高新企业116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7家,申报备案数量急剧增加。
二、关于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建议
一是强化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达市府发〔2022〕1号)《关于促进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年达州市级科技项目资金由3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强力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分别在平台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高端人才引进、国省科技奖励获得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奖补措施。同时积极发挥“科技 金融”政策协调效应,综合运用风险补偿、专项奖励等方式,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天府科创贷”等政银合作科技金融产品,按照财政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设立向上争取资金时间表和任务图,竭尽全力争取国家、省级支持。全市经信系统先后争取省级项目专项补助、“红黑榜”奖励、研发投入增量奖励、小升规激励、乡村振兴和工业绿色发展等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共计13741万元,有效助力了达州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及时兑现奖补资金。出台了《关于促进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达州市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达州市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2021年市财政针对企业培育、平台建设、要素补助、环境营造、苎麻产业发展等方面补助及其它政策兑现共计8915.252万元。为有效应对疫情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市经信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了《达州市财政局 达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达州市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创新奖励,鼓励工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2021年,市财政对大竹天宝、宣汉正威等12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家奖励8万元,共计96万元。
三、关于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的建议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其数量质量、活力动力直接决定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市委四届十二届全会指出: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活力高效进发、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达州持续深化创新改革,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力量,不断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围绕产业抓实抓好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机结合、协调联动,加速成果转化,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市科技局将持续大力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常态化开展两院院士达州行活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龙头企业。同时,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助力达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400家,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
四、关于创新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建议
聚焦“3 3 N”现代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供给模式,加强与产业主管部门和县(市、区)的联动,系统梳理全市重点产业技术瓶颈,全面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天然气锂钾资源开发利用、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新材料、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等领域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重大共性技术难题。对承担省级科技专项并通过成果评价的企业主体,给予后补助支持。
五、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建议
围绕“3 3 N”重点产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组织实施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6项、市级重点研发项目31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与川大校地合作专项26项,全年完成成果登记30项。参与完成的“稻鱼生态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高效无堵塞多相流叶片泵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等6个科技项目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川菜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哈创科技(达州)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功落地。川环科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管路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正原微玻纤相继开发玻璃纤维空气过滤棉毡、商用飞机保温棉等创新产品。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15日
(联系人:资源管理和配置科杨峰,联系电话:0818—2375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