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科局、高新区经发局,有关单位:现将《2020年达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达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3月27日
2020年达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12335”总体部署,聚焦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规模“建设双300”的发展目标,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目标,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创新示范5大创建”、“十个一批”工作举措为抓手,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为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总体目标:助推“6+3”重点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3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开发工业新产品20个,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项;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70家,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创新资源潜能显著发挥,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浙江舟山等区域科技合作力度,协同推进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万达开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实施对外科技合作专项8项;创新动能显著增强,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量达到10亿元,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5600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着力推进高质量创新载体建设
1.全力推进达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支持达州高新区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积极配合高新区扩区工作,强化高新区主导产业培育,对标补短,着力夯实各项基础工作,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2.推进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根据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推进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万达开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并与之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制定高地建设方案,明晰建设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做好分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工作落实。建立万达开科技创新协作机制和经常性对接机制,积极谋划平台共建、政策共通、人才共用等工作机制。积极向上争取,梳理一批重大项目和政策需求,争取国、省支持。
3.搭建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制定创新平台培育方案和目标,激励引导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提档升级。力争全年新建国家级平台1家、省级平台5家以上。
4.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启动瞪羚企业培育工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集中政策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把“1+7”开发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集聚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2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
5.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进达州英才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机制,加快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科研人才带项目、科研成果在达开展创新活动或创办领办企业。落实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形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队伍。丰富引智渠道和手段,加强外籍专家人才服务保障。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6+3”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6.研发一批工业新产品。围绕“6+3”重点产业发展,突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能源加工设备等新产品开发,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微玻纤、玄武岩纤维、苎麻纤维、化工新材料等新产品开发,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支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产品开发,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及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产品的研制。
7.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农林畜水产育种攻关,加强优质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创制,着力攻克优势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3项以上,育成突破性新品种2个以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构建技术研发平台,抓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转化项目10项以上。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质效和竞争力提升。
8.打造一批服务业信息化新模式。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夯实服务业企业信息化硬件建设,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依托科技服务优势企业,建设大数据采集机制,建立高效率的综合数据平台。加快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平台装备建设,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
9.推动科技服务业提档升级。以我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为载体,促进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一批科技信息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加强分类指导,支持错位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启动国字号孵化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三、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0.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按照《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的要求,建设具有成果转化工作特色突出、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11.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建设,新增布局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机构,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抓好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建设,搭建成果与需求实时发布和精准对接平台,开展常态化成果对接活动,推动重点行业创新链、金融链、产业链深度对接。积极组织参与“西博会”“深圳高交会”“重庆军博会”等各类展会活动。
12.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域,遴选一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的优秀科技成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开发项目10项以上。
13.转化实施一批专利技术。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6+3”重点产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促进专利技术向产业应用转化,实施省、市级专利转化项目10项以上。
14.支持一批创新创业项目。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创业新模式,积极支持青年大学生创业、“达商回引”创业、科技人员“下海”创业等创新创业活动,大力促进科技研发、合作、专利等项目落地生根,加快实施一批产业项目。全年组织实施重点创新创业项目10项以上。
四、加强科技合作,推进协作创新
15.启动实施达州市与四川大学科技合作专项。按照《四川大学—达州市校市战略合作协议》,设立达州市与四川大学科技合作科技项目专项。根据“6+3”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结合四川大学优势,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达州市重点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合作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16.启动实施达州市与重庆市万州区科技合作专项。签署《达州.万州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惠共赢”的原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创新平台共建、科技项目合作、科技人才共育、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17.启动达州市与渝东北(重庆市万州、开州、梁平区)科技人才专家库及科研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共享平台建设。按照达州市政府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达成的合作协议,达州市科技局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科技局共建科技人才专家库及科研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四地科技人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共享。
18.打造国(境)外高端人才汇聚高地。加强引才引智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示范推广引智成果。实施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全年柔性引进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2-3人次。落实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政策,完善重点外国专家联系服务机制,推动外国专家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实施外国专家温馨工程,协助做好外籍专家薪酬待遇、职务职称、出入境与居留、医保养保、家人安置等工作。
19.实施一批对外合作项目。实施对外合作科技专项,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特色农业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开展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购买、引进一批创新成果或开展交流合作。全年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8项以上。
五、加强民生科技创新,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科技支撑
20.深入推进科技扶贫,确保完成科技扶贫任务。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10个。拓展平台在贫困地区医疗急救等方面功能和服务,完成在线技术咨询服务10000次。深入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在贫困地区转化应用,带动贫困户依靠科技脱贫奔康。
21.加强社会民生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围绕生态环保、生物安全、突发卫生公共安全、医药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科技创新,加强重大疫病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加大仿制药物、食品安全、多灾种预警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力度。推进四川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落地落实。
22.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突出精准选派,建立健全县(市、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实现县(市、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全覆盖,构建新型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
23.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宣传。举办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科普专项行动等重大科普活动,组织科技专家团开展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物资赠送、现场展示。加大科技工作者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科学知识宣传,引导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全市范围内的科普基地进行调研、筛选并推荐上报2个以上省级科普基地。
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创新体系效能。
24.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按照《四川省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结合达州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25.深入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根据《四川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修订《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26.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强化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数据库动态管理,建立“科技创新券”激励机制,持续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面向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开放共享服务,基本形成市、县(市、区)联动的开放共享服务体系。
27.完善科技评价、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落实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员评价、科研机构评估改革,实现“三评”联动,破除“四唯”倾向。进一步推进作风和学风建设。建立科研诚信制度,构建科研诚信信息记录平台,完善重大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工作机制。
28.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制定《关于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并实施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办法。创新科技研发统计工作,加强科技统计人员业务培训。落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工作责任,加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指标的考核结果运用。
29.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统筹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科研院所等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优化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选择、资金使用、团队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30.加强新型智库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下发的《关于加强达州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着力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创新组织模式与工作方法,完成新一届决咨委换届工作,调整优化决咨委组成人员,加大聘任高层次专家力度,激励专家参与咨询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组织专家委员针对市委、市政府所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研,认真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建议、对策与措施,充分发挥咨询工作实效。
七、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31.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全市规划编制要求,深入总结“十三五”科技工作成效、经验,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技术预测,凝练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创新平台(基地),提出对策措施,编制完成达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八、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廉洁高效服务能力
32.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持续巩固和不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33.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认真履行落实《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深化纠“四风”工作,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切实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驰而不息抓好预防和反腐败工作,加强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34.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在重党建、抓整改、补短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基础、强干部、重队伍,以“党建铸魂、党员凝神、队伍提能、工作增效”为目标,以坚持深化巡查整改为契机,队伍建设为抓手,纪律约束为保障,强化“干净+担当、廉政+勤政”的工作作风,形成“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的干事导向,推动“政治上有定力、事业上有舞台、发展上有空间、生活上有关爱”的创业氛围,夯实“两最”工作理念,真正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
35.推进科技系统依法行政。认真落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总体部署,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履行各项行政权力,开展科技创新法治示范区试点。认真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