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064号提案办理情况(A)的函

发布日期: 2019-09-25 23:46:17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

  你委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议》(第064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健全成果转化促进机制,营造宽松政策环境”建议办理情况

  (一)贯彻出台政策文件。积极贯彻落实国、省有关促进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政策,并结合我市科技工作实际,先后出台了《达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达州市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文件,以更实的措施、更优的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逐渐完善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积极指导第三方评价机构实施市级科技成果评价。2018年以来,市级科技成果评价已开始由第三方机构实施,社会反响较好。另一方面,扎实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将职务成果转化收益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的奖励比例提高到70%-80%。此项改革目前正在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农科院等单位进行试点。下一步是将在使用处置、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方面,形成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支持试点单位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对于试点单位与成果完成人通过职务科技成果确权、作价入股成立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将优先给予科技项目支持。

  (三)大力实施转化项目。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更系统全面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简称为“十个一批”)专门设立了“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积极引导市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在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域,遴选出一批通过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评价,特别是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开发,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近两年来,共实施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20余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2亿元,预期实现产值2.4亿元。下一步将围绕“6+3”重点产业,遴选出一批通过省、市科技成果评价,特别是获得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关于“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议办理情况

  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学研深度合作。达州市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成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四川文理学院共建智能装备制造学院。我市从2012年起设立了市校合作专项,每年拿出200万元,2017年开始逐年增涨,2018年市校合作专项支出达360万元,支持市内企业联合市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我市企业需求共同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前瞻性技术开发研究。特别是对市内企业与国内知名院校开展的合作项目予以优先支持。达州市金恒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合作开展的“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电机座组件”项目,达州市鹏龙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达州市天然气与盐卤化工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作开展的“自清洁瓷砖中试应用研究”项目,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合作开展的“输送防冻液的耐高温管路”,达州市恒成能源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的“川东北海相沉积复杂地下卤水锂硼萃取新技术工艺研究”等合作项目均得到了市校合作项目的重点支持,支持金额共计370万元。通过实施市校合作项目,使市外优质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及产业化,有力拉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抓提升。鼓励市内企业在“6+3”产业领域与市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技术提升上狠下功夫。化工领域要着力于钾盐开采、盐卤综合利用技术的提升;装备制造领域要着力于机器人研发、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的提升;新材料领域要着力于微玻纤材料、玄武岩纤维材料研发技术的提升;电子信息领域要真着力于新型光电子显示技术的提升。二是树品牌。市内企业与市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同时,引导企业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为主转变。做到自创品牌与协同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现有川环科技、玉苎麻业、川东电缆、宕府王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再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且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让更多的达州品牌走出川东,驰名中外。三是促合作。促进对外科技合作,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继续深化我市与成都、重庆市万州区、四川大学、清华大学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院所为依托、项目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经常性组织企业参加绵阳科博会、深圳高交会等各类大型科技展会,在展示我市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吸纳更多外地的优质科技成果到达州进行转化及产业化,从而拉动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再上新台阶。

  三、关于“建立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机制”建议办理情况

  积极建设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机制。一是加大对技术转移机构的支持力度。从2018年开始将技术转移机构的平台建设纳入成果转化项目予以立项支持。二是注重对全市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培养。去年以来组织高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加西南技术转移中心开展的职业技术经纪人培训5次。三是加快完善我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市科学技术局对全市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调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44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川府函〔2018〕2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达州市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在前期的撰稿和调研中得到了市政协教科文体委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南中心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该《方案》经通过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和第2次市委深改委会议审定,以达市府函〔2019〕110号文件予以印发。下一步,我们将依据该《方案》,加快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基础构架,拓宽技术转移转化通道,优化技术转移转化政策环境,并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南中心对接,努力筹建达州分中心,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机制。

  四、关于“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议办理情况

  近年来,制定出台了《达州市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十条政策》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向用人单位放权,鼓励引进培育科技人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人才离岗创新创业或到科技企业兼职,推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工作,建立了科技人才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机制。实施“千名巴渠工匠培育工程”,大力培育科研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制定《达州市“达州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每年对具有突出贡献、科技成果显著的科技人才进行奖励资助,如:在“达州英才计划”中单列“科技菁英项目”,给予入选者10万元资助;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服务专家的八条措施》,市委领导带头直接联系2名专家人才,示范带动各地各部门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联系服务工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才纳入联系服务对象。同时,创建达州高端人才精细化服务平台,对优秀科技人才实行精细化服务。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我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求,积极推进“一进”(达州英才计划)、“两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巴渠人才工作站)、“四大活动”(科技进步奖励、杰出人才评选、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农民工技能大赛),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着力在人才集聚、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定科技人才评价实施细则,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着力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激励人才工作上新台阶。

  感谢你们对达州市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9月10日

  (联系人:市科学技术局成果对外合作科 贺黎黎 市政综合大楼1309室 18808185588)   


主办单位:达州市科学技术局
蜀ICP备19022076号-1 网站标识码:5117000040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